灌漿方式有純壓式和循環式。純壓式只有進漿管,漿液材料不再返回,漿液流動速度慢、易沉淀堵塞,適用于吸漿量大、大裂隙和孔深小于15m的情況。循環式設有回漿管,部分漿液材料可通過回漿管返回,相對于純壓式具有流動性強、不易堵塞,灌漿效果好的特點,還能夠通過進漿與回漿的比重變化情況,判斷巖層對高強灌漿料的吸收情況。
灌漿方法可分為全孔一次灌漿法和分段鉆灌法,分段鉆灌法又可分為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、綜合灌漿和孔口封閉灌漿法。全孔一次灌漿適用于灌漿孔的基巖長度小于6m的情況,當長度大于6m米時,宜采用分段鉆灌法。
灌漿技術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壓送的方法,將具有一定凝膠時間的漿液注入進含水巖層或裂縫松散土層中,使漿液凝結后團結上的顆粒充塞巖層裂縫,最終使土層的水理性質和力學性質都得以改善的一種建筑技術,這種方法也被稱為灌漿加固工法。
1 灌漿孔的基巖段長小于6m時,可采用全孔一次灌漿法;大于6m時,可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.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綜合灌漿法,或孔口封閉灌漿法.
2 基巖灌漿方式有循環式和純壓式兩種,帷幕灌漿應優先采用循環式.射漿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cm,淺孔固結灌漿可采用純壓式.
3 帷幕灌漿段長度宜采用5-6m,特殊情況下可適當縮減或加長,但不得大于10m.
4 進行帷幕灌漿時,壩體灌漿料和基巖的接觸段應先行單獨灌漿并應待凝,接觸段在巖石中的長度不得大于.
5 采用自上而下分段灌漿法時:
(1)灌漿塞應塞在已灌段段底以上0.5m處,以防漏灌;
(2)孔口無涌水的孔段,灌漿結束后可不待凝,但在斷層,破碎帶等地質條件復雜地區則宜待凝待凝,時間應根據地質條件和工程要求確定.
6 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法時,灌漿段的長度因故超過10m,對該段宜采取補救措施.
7 帷幕灌漿孔各灌漿段,不論透水率大小均應按技術要求進行灌漿.
8 固結灌漿孔相互串漿時,可采用群孔并聯灌注,孔數不宜多于3個,并應控制壓力防止灌漿料面或巖石面抬動。
早強、高強:可提供大大優于水泥基材料的抗壓、粘結等力學性能,更高的早期強度。
易施工性:拌和物流動性大、反應固化溫和、放熱峰值低,常溫下可提供長達90分鐘的操作時間,滿足大體積灌漿使用需求 。
耐久性強:高抗壓、抗折強度及優異的抗蠕變性能,使其能夠在振動受壓、-30℃至+80℃凍融交替的惡劣工況下無塑性變形,保證設備長期定位精準。
卓越的韌性:可以化解由動設備傳遞來的任何可能使水泥基灌漿層爆裂的動荷載,韌性及抗沖擊性是普通水泥基灌漿材料的2倍以上。
無收縮:確保灌漿層最終成型后與承載面完全接觸,保證設備安裝的高精確度。
耐腐蝕性:能夠抵御大部分酸、堿、鹽、油脂類化學品長期接觸。